Hello,我是Matt,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坚持科学育儿、理性育儿。 2019年10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调查报告显示,日本儿童健康状况全球排名第一,同时,也是儿童肥胖率最低的国家。 为什么日本儿童可以连续三年在不同专业组织的调查中都获得健康第一的排名? 东京家政学院大学教授原光彦说:“日本所有小学和大部分初中都提供由营养师决定菜单的午餐。” 原来秘诀就在午餐里,在学校看来,午餐时间也和学习、阅读一样,都是接受教育的一部分。 在日本,小学学校中午餐是强制要求的,不允许学生自带午餐,所有食物都是由学校提供。 通常情况下,学校会有自己的一块小农场,很多菜类都是由学生亲自完成耕种,这个过程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劳动以及懂得劳动的辛苦。 每天的午餐都会有由一个班的学生来帮厨,无论年龄大小都会参与当中,主要做的是帮助做饭和准备餐具。 然后,每一个班派出一个领餐员去拿餐,回来后进行发餐,所有的学生都会坐好等全部发餐完成后统一用餐。 午餐结束后,学生一起来打扫卫生,并且还要进行垃圾分类。 这就是日本学生中午午餐的全过程,每一个孩子都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学生有这样的规矩并不是从小学才开始学,而是从小在家庭中就会受到各种严格的教育。 日本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估计大部分人都会说鞠躬,日本人喜欢鞠躬,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每天鞠躬次数超过百次。 在日本旅游的时候,走在街道里,经常能看到小学生三五成群结伴一起走,过马路的时候学生会向指挥交通警察鞠躬感谢。 孩子在路上见到邻居长辈要鞠躬,表示敬重;回到家里要向母亲鞠躬,表示尊重;收到礼物会鞠躬,表示谢意。 在日本很多电影中,就算是黑帮成员也会懂鞠躬的规矩。 这种深入骨髓的礼仪是每一个日本人从出生之后就开始接受的教育之一。 日本人在很多方面给人的感觉是很守规矩,有一个关于日本幼儿园的视频里记录了学生一天的生活。 孩子进入幼儿园的第一件事是换鞋,然后把自己的物品放在贴有自己名字的柜子里,这些事都是由自己完成。 有意思的是,如果要去厕所的话,也是要先换鞋,方便后再洗手出来。 日本规定年满3岁的儿童要上幼儿园,也就是说,孩子3岁之前,家里父母要教会孩子这些独立操作的能力以适应学校的规矩。 日本人很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感觉是一件丢脸的事,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更喜欢自己能够独立。 父母会要求孩子自我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家长一定不会帮忙。 日本从上幼儿园的孩子到上学的学生,每个人都会背一个厚厚的书包,手里还会拿一个便当袋,下雨时还会再拿一把雨伞。 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基本上不是会帮孩子拿这些东西的,都是靠孩子自己。 相反,在国内所看到的场景是,下学之后,背书包的是家长,因为觉得孩子太辛苦了,书包太重了。 日本亲子教育专家菅原裕子认为,“受到父母保护的孩子也许就一直‘不会’,孩子无法独立就会一直依附于别。” 这种做法也许会被认为“狠心”,可如果不狠心,孩子怎么又怎么能够变得独立呢。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发生好几起未成年人轻生事件,主要原因都是因为被批评指责后,心理防线崩溃而选择了极端行为。 关于孩子心理抗压能力的话题又被人们关注起来,大家纷纷发出疑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如此“玻璃心”?
在日本工作的人都知道,那边的生活压力非常大,很多成年人每天都在压力中挣扎。为了更能够更好的抵御压力,日本在孩子幼儿园期间就开始进行抗压训练。 所谓抗压能力其实就是面对困境时忍耐力,在日本冬天的时候,哪怕是下着大雪,也能看到那些女孩们最多只穿一条厚袜子,而男生都不穿秋裤。 寒冷训练在日本很被推崇,甚至有些幼儿园会要求孩子长期洗冷水澡,目的就是为了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而这种在中国几乎很难看到。 礼仪、规矩、自我独立与抗压这些行为与能力都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进行训练,所以,日本教育也成为世界上优秀的教育方式之一。 由于国情不同,在中国不可能完全照搬日本的教育方式,但是可以从日本家庭教育中学习一些优秀的方法。 日本的女性在结婚生子之后,基本上就会全职在家照顾丈夫和孩子,如果孩子没有教好母亲也会脸上无光。 所以,很多日本妈妈都可以称之为“育儿能手”,因为她们有一套成功的育儿经。 总结日本妈妈的育儿十大经验:1.受到帮助要感谢,做错事要道歉;2.多顾虑他人感受;3.爸爸妈妈是最信赖的人;4.不能撒谎,不能失信;5.遇到霸凌,支持反抗但不能重伤别人;6.不能将别人的物品据为己有;7.不能浪费食物;8.不要攀比;9.遇到危险要保护自己;10.别人给你吃的东西可以拒绝; 这些育儿经验都可用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父母能够以身作则,并坚持原则,还愁孩子不优秀吗? 我是Matt老师,感谢大家关注,欢迎留言评论。 |
手机版|学习积分|职教培训学习平台 备案号:鲁ICP备18021794号
GMT+8, 2024-12-22 12:18 , Processed in 0.08708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